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987章 元祐革新(5)

第987章 元祐革新(5)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只是,事起忽然,急切之间,他们还真的想不出什么能在保证既有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下,还能照顾西北、北方诸路士人的办法。
    所以,思虑良久,才由蒲宗孟、吕大防,提了两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建议。
    蒲宗孟建议,增加将来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等科举弱路的解额。
    但很快就被人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士子,本来就考不过东南六路的士子。
    光增加解额,根本无法缓解这些地方的士人对功名的渴求。
    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因为大宋科举省试的最终录取人数是和天下诸路军州的解额挂钩的。
    熙宁以来,这个比例一般是十比一。
    也就是每十个解额,对应一个正奏名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解额增加后所产生的进士名额,恐怕最终多数都会落到东南诸路等教育强路的士子头上。
    于是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大了。
    吕大防则提议,增加对诸科举弱路的县学、州学投资。
    譬如提高州学、县学的教谕、教授待遇、编制,由朝廷增加对州学、县学的学田拨给,增加县学、州学的学舍,并提高对地方士子的福利待遇等等。
    但,这个办法,对当前的困局,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赵煦还是接受了吕大防的建议,并命其写成札子,送都堂和礼部讨论。
    在拿出具体方案后,再送到他面前来审议,以形成最终的制度、法令。
    无论怎么讲,提高科举弱路的教育投入,是一项成本很少,但收益很大的事情!
    吕大防得了旨意,当即称贺拜谢。
    他曾在横渠先生张载门下求学,亲历过陕西士人求学的艰辛。
    但如此一来,有关科举改革的讨论,就又卡住了。
    赵煦没办法,就只好道:“我有个想法,且与诸位臣工说一说……”
    “诸位听后,回去认真想想,各自写个条陈上奏……”
    “我再集合诸公的意见,认真研讨一二,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再予以实施……”
    “唯!”
    群臣纷纷拱手,然后充满期待的看向赵煦。
    在科举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对赵官家的信任还是很高的。
    毕竟,现行的科举制度,基本是在历代赵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这方面,人家还真的是专家!
    何况,赵煦刚才已经提出过一个创造性的科举录取办法。
    赵煦踱了两步后,斟酌了一下用词,就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为了体现朝廷重视兴教昌学的态度……”
    “礼部和贡院,可以奏请朝廷,恩遇旧年科举录取人数较少的诸路……”
    “比如说,旧年科举正奏名录取人数不足某个数字的路,当补齐这个数字……”
    “也就是从该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补录……”
    “另外有的军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文教不昌,没有人被录取,那么朝廷就当选该军州的第一名,录为进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抚诸路士人,以彰我兴学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吕大防第一个就唱起了赞歌。
    其他人纷纷跟进拜贺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今年科举的录取人数,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关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将因此继续恶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来,天下诸路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公,显然更重要一些。
    毕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顶多让朝廷财政恶化。
    后者的话……
    一个不小心养出个黄巢来……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赵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气来。
    “自古功名动人心呀……”
    暂时来说,大宋朝的科举改革,也只能是这样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量技术工程人才涌现,才能推动了。
    想到这里,赵煦就对侍奉在旁的童贯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诉石得一……”
    “我想知道,江宁书院如今有多少学生了?今岁科举,又有多少江宁书院的学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谁?”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则靠着坐褥,思虑起来。
    托张元、吴昊的福,如今的科举在殿试环节,已不再黜落士人。
    于是,殿试这个程序,也就剩下了皇帝出题亲策新科进士以及御笔钦点一甲、二甲进士的仪式。
    而这个权力,是独属于帝王所有的。
    换而言之,在殿试上,赵煦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点谁当状元,就点谁当状元。
    就像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他就直接在殿试上出题——今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