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我为太子! > 第197章:高阳,你也配?!

第197章:高阳,你也配?!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黄昏时分,残阳西斜
    数以千计的学子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走出考场,返回住处后倒头大睡
    与此同时
    杜荷等在内的一众官员,则开始了审卷
    李承乾坐在软榻上,看着手中一份份刚收上来的答案,眉头微微皱起
    “也不知道这帮人脑子是怎么长的”
    “就比如这个,他说关中却粮食,是因为百姓们没有把地全部都用来种红薯和土豆,这不胡扯吗?!”
    “孤早就说过了,红薯和土豆只能是辅粮,人还是要吃米面的”
    李承乾随手把卷子丢到一边
    看了半天之后,他便忍不住叹了口气,实在感觉有些头疼
    第二道策问果然很难
    有许多学子压根就不知道关中的人口,和大唐的赋税收入是多少,甚至于连一亩地产多少粮食都不知道
    这其实也不怪他们
    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不愁吃穿,自然也不会知道一亩地的产能,但不知道这些,就没办法答题
    翻看了好一会后,李承乾终于找到了狄仁杰的答卷
    卷子很工整
    虽然字迹还是略显青涩,但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承乾坐直身子,仔细看去
    先是第一道策问,狄仁杰总结了一番历朝历代关于屯田政策的优缺点后,就开始阐述自己对于辽东屯田之策的看法
    总结来说,就是半兵半农
    年龄偏大的,受过伤的,可以不必训练,而正值青壮年的,却必须要训练,除了农忙时节之外,每隔五日聚在一起,以“旅”为单位,进行训练
    李承乾并没有过多留意这一题,眼神移动,看向了第二道策问
    渐渐的
    李承乾的神色端正了起来
    许久之后,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李承乾一拍大腿,脸上流露出三分喜色
    “狄仁杰当真是人才也!”
    杜荷听见动静走过来,其余的重臣们也都扭头看来,都是一脸好奇的模样
    “狄仁杰的策略,其实就是漕运”
    “隋炀帝一生过错先不评价,起码这条大运河对于我大唐而言是意义重大的,而通过大运河,就可以间接的把粮食运到关中”
    “狄仁杰的策略,主要有五点”
    “分别是成立专管漕运的漕运衙门,成立运河水师从而剿灭水匪和到底,并在运河以及黄河、渭河两岸修建存储粮食的仓库与供船只停泊的码头”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主张拓宽陕州境内的黄河河道!”
    黄河奔流不息,河道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狭窄
    而狭窄的地方,必定水流端急
    陕州境内的黄河就是这样,不仅有地势的落差,而且非常狭窄,河道内还有大量的礁石,非常不便于航行
    这也是把粮食从江南运到长安最为艰险的路段
    “陕州境内的黄河河道,自然是不容易拓宽的,不然前朝早就干了”
    “所以狄仁杰还出了个备用的方案”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
    “莫不是迁都去洛阳,或者是迁徙百姓离开关中,从而减少关中的人口,使得关中自己的粮食足够食用?”
    李承乾微微摇头
    “迁都和迁徙百姓当然也是办法,但迁都的话,就必须要修缮洛阳,必然要耗费天大的人力物力”
    “至于迁徙百姓……”
    “关中是我大唐的战略重地,要是关中的人口少了,一旦陇右和西域出了意外,诸多蛮夷就可以长驱直入,一路打过来!”
    “这两个的确是办法,但并非最佳的选择”
    “狄仁杰在答卷上,给出的办法是转运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大型船只把粮食从江南运到洛阳,随后改用小船,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穿过陕州,抵达渭河后再转成大船”
    “这么干虽然说麻烦,也肯定会有粮食损耗”
    “但却是除了拓宽陕州黄河河道的办法外,唯一一个可行,且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大殿内安静下来
    众人沉吟良久后,户部尚书唐临点点头,认可道:“作为权宜之计,这办法是可行的,而且现在就可以让工部去准备”
    “但臣还是认为,拓宽河道也是有必要的”
    “没错”
    “转运法虽然可以把粮食运过来,但代价就是会有损耗,而且小船在湍急水流中还容易船毁人亡,风险不小”
    “卿说的没错”
    “先不急着实施,先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提出了别的法子”
    众人于是再度开始审阅答卷
    不久之后
    李承乾便翻到了张柬之的卷子,看着密密麻麻的一大堆字,李承乾就有些佩服
    当他细看之后,更是不住的点头
    在第二道测问题上,张柬之的回答与狄仁杰大差不差,不过他更主张朝廷鼓励商贾们参与到漕运当中,并让他们出力,辅助朝廷拓宽河道
    而让李承乾注意的,其实是第一道策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