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有几位师傅走到场地中央,抱拳行礼。
第一位师傅练的是洪拳,沉腰坐马,一声低喝,拳出如炮,势大力沉,每一拳都带着撕裂空气的呜咽声。
他演示的“工字伏虎拳”并非花哨的套路,而是招招直奔要害,咽喉、心窝、肋下、下阴!
动作简洁迅猛,带着战场搏杀的狠厉。
第二位是练蔡李佛的,步法灵活多变,拳、掌、指、爪转换如风,尤其是一套“穿心掌”配合“标指”,快如闪电,专攻眼、喉、腋下等脆弱部位,看得人头皮发麻。
第三位是位精瘦的师傅,练的是咏春。
他演示“小念头”和“寻桥”时还显得中正平和,但一进入“标指”和“黏手”实战演示,那短促、精准、如同毒蛇吐信般的连环击打,配合着刁钻的踢击(撩阴腿、碎膝脚),在方寸之间爆发出可怕的杀伤力。
那种贴身近打的压迫感,让旁观者都感到心头一紧。
接着还有演示鹰爪功锁喉分筋的,有展示地躺刀法专攻下三路的……
这些功夫没有飞檐走壁,没有花拳绣腿,每一招每一式都透着一个赤裸裸的目的——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摧毁对手的战斗能力,甚至取其性命!
陈静姝看得脸色微微发白,下意识地抓紧了张弛的手臂。
苏曼丽和李明珠也看得目瞪口呆,显然也被这真实的杀伐之气震慑住了。
张弛的眼中却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这和他前世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武术表演”截然不同。
这是真正从战场、从帮派血斗、从残酷的自卫环境中淬炼出来的杀人技。
简洁、直接、高效。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暴力美学。
他的思绪瞬间飞转,在脑海中思考着关于南洋这些武术协会的历史背景。
这些本地华人武师,他们的根就在遍布南洋各地的精武体育会分会、各派拳馆以及那些或明或暗的洪门相关团体之中。
是这些组织在殖民时代维系了华人的文化认同,在动荡时期保护了社区安全,甚至在抗战时期成为训练基地。
战后,这些组织虽然部分转型为体育俱乐部,但其核心的技击能力和尚武精神仍在。
这是一笔巨大的、被忽视的战略资源啊。
一个清晰的计划瞬间在张弛脑中成型。
他抬手,示意武师们停下。
棚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好!好!好!”张弛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国术,是老祖宗留下的保命杀敌的真本事,看得我热血沸腾。”
众人被国父这样夸奖,各个与有荣焉。
张弛走到场地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位武师,也扫过林永年、苏曼丽、李明珠以及所有工作人员。
“林老板拍《霍元甲》,弘扬尚武精神,立意高远。霍元甲先生当年创立精武会,提倡‘强国强种’,打破门户之见,正是我辈楷模。”
张弛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
“今天看到诸位师傅的真功夫,让我深感振奋,也让我想到了更多。”
他话锋一转,指向国家战略层面:
“南洋初立,百业待兴,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强国的根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让武术停留在银幕上,或者封闭在各家拳馆的小圈子里。”
“我决定,接下来由文化部与教育部牵头,联合国防部。”张弛的声音斩钉截铁,“以南洋各地现有的精武体育会分会为核心骨架,广泛吸纳各门各派拳馆、武术团体,成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南洋国民体育总会’!”
众人屏息凝神,听着这石破天惊的宣告。
张弛的随行人员则是立刻拿出纸笔开始记录。
“总会的任务有三。”
“第一、在各城镇、学校、工厂、军营,广泛设立分会和活动站点。教授武术强身健体只是基础,要大力推广足球、篮球、游泳、体操、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让运动成为每个南洋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定期举办各级别、各项目的体育竞赛。从社区联赛到全国锦标赛,发掘人才,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把南洋人的精气神提起来。”
“第三、设立专门机构,系统整理、研究、保护各派武术典籍和技法,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能失传。”
张弛的目光再次锐利地投向那群身怀绝技的武师:
“同时,我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要拜托诸位师傅和你们背后所代表的各门各派。”
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
“请诸位放下门户之见,摒弃那些‘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陈规陋习,由国防部提供场地、经费和必要的现代格斗理念指导,集合各派顶尖高手,群策群力!”
“目标只有一个,为我南洋国防军,编纂、整理、创编一套最实用、最凶狠、最简洁高效的军用近身格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