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茹家回去之后,余令找到了老爹
父子两人在书房聊了很长时间,厨娘喊了三遍吃饭,父子二人才走了出来
饭桌上……
老爹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账本交给了余令
老爹觉得自己的儿子要做的是一件大事情,只要儿子不是傻到把自己家的粮食和钱发给别人
只要不耽误读书……
自己儿子要做的事情都可以试一试
老祖宗都说对错不由人,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没有人知道对错
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而且自己的儿子做本来就是一件万家生佛的好事情,这事就应该支持
有了家人的支持,余令在第二日就一头扎进了衙门里!
“小余大人在看什么书?”
“《晴雨录》!”
“啥?”
“《晴雨录》!”
长安县的主簿孙无妄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他想过余令会看很多案籍,看黄册
但没有想到余令会看专门记录天气的《晴雨录》
余令真的是在看这本书
因为无论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在地里刨食的穷苦百姓,他们都非常非常在意的天气的变化
因为这和他们息息相关
皇帝看天气是信“天人感应”
他认为极端的天气,如日食月食,彗星,黄河决堤等都是上天对他们的“告诫”
百姓看天气,因为要老天爷赏饭吃
天气也是朝廷制定历法的根据之一,所以在每个衙门都会有类似《晴雨录》这样的书籍存在
专门有人记录天气
“万历三十二年大旱,继而飞蝗蔽天……万历三十三年大雨,水退后死者白骨叠立…三十四年大旱,盗贼入南山”
余令拿着笔,把近二十年来长安出现过的天气都统计出来
到最后发现,长安这边干旱和蝗虫最多
这个道理余令懂一些
天气干旱对植物来说要命,对蝗虫来说却是它们繁殖最好的节气,一旦它们钻出来,就算有粮食作物……
那也是它们的食物
余令把书放回原位,揉着昏沉沉的脑袋走出衙门
余令知道自己要从哪里下手了,也知道要做什么了
干旱并不是一点雨不下
长安的干旱其实就是雨下的不是时候,水白白的溜走了
等到粮食作物需要水的时候老天爷又不下雨了
余令要做的就是挖水塘,修水坝,把老天爷下的雨水给聚集起来
长安其实不缺水,北面有渭水流淌,还有发源于南山北麓大峪的潏河?
除此之外还有浐河,霸水,可以利用
虽然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已经不在了
但只要运用好一两条河流,把那些废弃的沟渠重新连接起来和水塘贯通
哪怕老天爷依旧雨水少,就算再干旱
依靠着这些水不说让作物收成和以前一样,但能留下一半
那也是值得的
有了希望就诸事可为,就怕没希望的破罐子破摔
余令知道这件事很难,自己能想出来的事情那自然有人早都想出来了
想出来没做,想必是难做
肯定很难
余令觉得这件事就算难,那也没有在山上挖水渠难
一百四十多里的红旗渠先辈都能造出来,真正的人定胜天
就挖水塘,做拦水坝这件事就不成了?
“大牙,你把你的小旗官服穿上,带上人去把咸宁县所有的里长都给我喊到衙门来开会,商议今年劳役!”
谢添一愣,不解道:
“小余大人,这种事情还用商议么,你直接下令,我跑去吩咐,谁家不来,我用鞭子抽死他狗日的!”
余令深吸一口气
事情可以这么做,但这么做没意义
主动的干活和被动的干活是两回事,余令可不想一个水塘挖一个月
可不愿费时又费力的磨洋工
余令把里长聚在一起就是为了下任务
做事还跟以前在南山军屯一样,任务完成就回家
而且水塘也不是随便挖,挖好挖,存不了水那事情岂不是白干了,得找懂行的人看地方
做这些,少不了里长
余令拿着大印一盖,咸宁县的劳役开始了
各村里长年纪大,而且距离远近不一,余令跟着黄册上的里长人数,给所有的里长定了旅馆
天黑透了人才来齐
除了黄渠村和大雁塔挨着的三个村子的里长认识余令
其余里长是头一次见余令,他们实在没想到会这么的年轻
“主薄多大?”
“不知道!”
“这么大能干大事?”
“大雁塔就是人家组织人手修缮的,我觉得主薄不是小,而是个子长不高,所以才看起来不大”
“矮子?”
“八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