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邮司系统,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奏章”系统
只不过,上奏朝廷的权力,由少数官员变成了“全体百姓”
既可以一级一级上奏,也可以越过下面,直达中枢
向县衙举报,向都按察使司,向刑部,向都察院……
此前的《大明日报》,使得百姓能直接了解朝廷发布的政策和法令,杜绝了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不传达朝廷的命令
比如说,某地要救灾,朝廷下旨给某个灾民发放十斤大米
但事实上,到了实际执行中,很多官员不会向外发布朝廷的命令
只给每个灾民发放五斤大米,余下的五斤,则变成银子,进了自己的腰包
下面的百姓,不明情况,还以为朝廷的救灾粮只有五斤
类似的事情,在整个封建时代屡见不鲜
一直到后世社会,仍然时有发生
随着监督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才逐渐减少
如今的大明亦是如此
《大明日报》的触角已经遍及大明所有州县
上面发布的政令,所有百姓都能看到
不认识字的人,也会通过口耳相传而知晓
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官员仍然会有种种理由,而不严格按照朝廷的政令执行
百姓缺少向上面反应的渠道,通常也无可奈何
反而会因此而骂朝廷不守信任,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做的
有了这套系统,百姓从此有了向上反应的渠道
一旦地方实施的政策,与朝廷公布的不符,立即便能写信反映
地方官员再也不能欺上瞒下,将会失去在地方上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权力
整个的大明行政系统,都将焕然一新
其意义之深远,又要远远超过此次刑部清剿行动本身了
再细细回想,在后世,在那个电话尚未普及的时代,信件系统有效实现了民众对官员的监督!
依靠邮政系统监督下的吏治,全体官员也是能做到非常清廉,不敢贪污腐败的
因为政令上通下达,监督落到了实处
大明,一个封建王朝,也能如此
那将是何等巨大的飞跃?
千古以降,绝没有一个王朝能做到这一点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都缺少向上反映情况的途径
自古以来,百姓都不可能真正有效的“监督”官员
不管是探听司的情报打听得有多细致,相比全民监督,都不是一个量级
一念及此,朱允熥再也按捺不住了
当即令杨荣拿来笔墨,给老朱回信
……
申城
日落时分
老朱走在黄浦江的岸边上
这是他最近养成的习惯
每天沿着河堤散散步,吹吹河风,看夕阳西下,好不惬意
“信,老爷,您的信!”
吉垣将刚从邮递员手中拿到的信,递到老朱面前
陛下可是一直要求,一旦收到信,便立即呈上,不能有片刻耽搁
老朱接过去,撒开信封,看了起来
很快,他脸上的神色,便变得十分精彩起来
根据他之前的提议,朱孙在信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更系统更全面的建议,利用邮司系统,在整个大明建立起全民监督机制
不仅仅是刑部通过该系统打击江湖帮派、山贼匪寇,更重要的是,朝廷依仗该系统,建立起一个对上下所有官员的监督管理
此前,靠朝廷上几个御史言官,上奏章弹劾,又能监督得了几个官员呢?
正是很清楚这其中的不足,老朱才建起庞大的锦衣卫和检校系统,作为耳目,打探下面的情报
但这种体系仍然是天生存在不足的
一方面是官僚系统自身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消息都打探到
另一方面是,从上到下的监督,完全依赖于各级官员的忠诚
而人的忠诚,是很难保证的
举一个例子,如果老朱派某个锦衣卫官员去打探市井中的流言,正好流言中有关于那个锦衣卫官员的不利消息,那对方基本上都会隐瞒不报
即使再派其他人去巡查,打探,也难免会有官官相护的情况
大家彼此卖个面子,讲交情,都帮着相互隐匿
但一旦通过邮司检举监督,则所有人都是监督者
官员欺上瞒下的情况,将得到彻底的扭转
想到这里,老朱的手在微微颤抖
他太激动了
自当皇帝,身居高位以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不被下面的人瞒骗
他想了很多办法,置锦衣卫,检校、允许民众越级上告,乃至告御状
然而,老朱最终无奈的发现,没有一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这个皇帝,终究在某些事情上,会被人欺骗
胡惟庸案、郭恒案、空印案等大案的爆发,无一不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