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殿下喝醉了酒,当着你们一群人的面说的事情,还能有假吗?”侯爷骂道:“你有没有脑子啊?”
“你不是说,太孙殿下也说了,组建雇佣军的资质是要朝廷审核的”
“那肯定有很多人抢!”
“不先将银子准备得足足的,等到事到临头,银子不够,那这个筹办雇佣兵的资质,还要不要?”
“再说了,太孙殿下给我们这么大的好处,让我们组建军队,我们不得表表忠心吗?”
“将家里的田地全卖了,就是向太孙殿下表忠心,表决心!”
“我们家在大明没了田地,那太孙殿下就不好拒绝我们去海外找一块领地了!”
“到时候,申请组建雇佣兵团,就一定能通过”
少年纨绔恍然大悟,也猛地一拍自己后脑勺,道:“还是爹爹想得周到,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侯爷冷哼了一声,道:“你这小家子气的,成不了事,做大事就要有魄力,明白吗?”
“还愣在这里干嘛,快去卖田地啊!”
少年纨绔连连应声,急步跑了出去
……
同样的一幕幕,发生在金陵城内各个不同的勋贵宅邸里
而这些勋贵,几乎不约而同的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卖掉自家的田地,为组建雇佣兵团,筹措资金
即使家里明明有足够的钱,田地也照卖不误
他们的逻辑,都很简单,那就是表明自己在大明没产业了
海外的产业,可不就得给自家吗?
至于海外是不是丰饶之地,是不是真有巨额收益,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了
毕竟,这是太孙殿下在酒后,与一群勋贵子弟说的“掏心掏肺”的话
太孙殿下还能故意坑他们不成?
如果是在朝堂上公布,勋贵们多半还不以为然,甚至根本不愿意响应
但太孙殿下“酒后”吐真言,泄露的机密,那一定能给自己家带来天大的好处!
更别说,能在开国公常升府上喝酒的人,本身就是与太孙殿下关系紧密的人
太孙殿下也万万没有坑自己人的道理
而且,就连开国公常升,也就是太孙殿下的亲舅舅,同样卖掉了常家所有的田地
太孙殿下总不至于坑自己的亲舅舅吧?
有了这些“分析”,勋贵们彻底放心了
朝廷越不公布相关的具体事项,他们也越觉得这是太孙殿下对自家的照顾,才提早透露了消息,让自家能早早做准备
那自家当然也不能辜负了太孙殿下!
看着勋贵们纷纷卖田,金陵城的其他富商也坐不住了
朝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勋贵高官会将田地都卖给朝廷呢?
仅仅因为一个减租条例?
背后莫非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富商们立即四处出动,用出浑身解数,打探情报
很快,朝廷要开放雇佣兵,鼓励藩王和勋贵出海的消息,便在金陵城的富商中不胫而走
这些富商,也十分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满朝藩王和勋贵出海,去抢领地,抢财富,需要的后勤支援呢?由此带来的海外贸易呢?
自家不能组建雇佣兵团,但是,勋贵的兵团受到五百人的人数限制,这个人数,显然只满足战斗的要求
还需要更多运输船,帮助运输后勤物资,以及战争的胜利品,还有与大明之间的贸易
这绝对是巨大的商机
要做成这样的生意,就意味着要买船出海
勋贵们买战舰,他们就得买商船,买运输舰
海船的造价可不低
更重要的是,有资质有能力造大型海舰的,都是朝廷的船厂,要提早下订单,才能抢得到船
于是,富商也纷纷开始筹集资金,订购船舶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上关于海外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
在报纸的描述中,海外是一片富饶的“黄金地”
大明的商人,只要前往海外,就能获取数不清的财富
福建人去海外“创业”,发家致富的故事,更是接二连三的登上报纸
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甚至还可以实地找真人验证
真就是在海外创业,赚了大钱,衣锦回乡了
只不过,其中经历的艰辛苦难,被巧妙的隐藏了起来
对于葬身鱼腹,或者死于海外的土著之手的人和事,自然不会去宣传
舆论宣传的导向性,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大明百姓,尤其是勋贵富商眼中,海外有“金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报纸上还告诉他们,海外是未受圣人教外的蛮荒地,大明的读书人,有义务去教化他们
就如同圣人教化世人一样
谁能教化海外蛮族,谁就是立有大功德
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去海外传播圣人的教化,教蛮荒之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