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朝臣和皇帝之间的“较量”,总是离不开舆论的支持
那是读书人的主战场
即使是皇权,也往往要避免去硬碰
但自大明日报成立之后,舆论的主导权,就渐渐转到了朱允熥的手中
用朱孙的话说,舆论并不天然属于读书人,而是属于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
只不过,从前读书人掌握话语权,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天下百姓
太孙殿下利用大明日报,发动百姓,让朝廷直接和百姓对话,而不是通过读书人从中去转述,从而剥夺他们的舆论引导权
第四则是大明银行成立后,带来的丰厚财力
无钱寸步难行
若是朝廷的财政上没钱,大臣们也会借此来“要挟”皇帝,分享“皇权”
对此,老朱是深有体会的
当初用胡惟庸,并能容忍他那么长的时间,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当时能帮老朱当好大明这个家
简单点地说,就是胡惟庸能搞钱,能平衡国家的财政开支
基于这一点,老朱才忍他那么久
要不然,根本不会让胡惟庸的势力壮大到那等田地
但这也说明一个巨大的弊端
即皇帝不能在财政上依赖某个大臣,靠某个大臣去解决财政问题
否则,皇权就有不稳的危险
以上四点,是朱允熥能大权在握,稳于泰山的关键
朱孙在信中总结说,是枪杆子,笔杆子,制度建设和财政支持!
四者加在一起,权力自然稳固
其他诸如探听司之类的,只能说稍稍起到一些辅佐作用
老朱对朱孙的分析十分认可
但在老朱看来,朱允熥仍然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自己的亲信人马还太少,威望仍然不够高
说到底,权力仍然来自人心
下面的人听你命令,你才能有权力
要不然,所有制度,所有技巧,阴谋,手段,都是白搭
身为开国之君,朝廷的勋贵将领都是老朱一手带出来的,大臣都是他提拔使用的
老朱自然没有亲信人马太少,威望不够的问题
不客气地说,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亲信,威望更不用说
但朱允熥不一样
除了姚广孝,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一手带出来的亲信,其他的人,都是敬他太孙殿下的身份
新军将士也许不一样
但新军将士的根基毕竟太浅了
朝廷内的很多事,也不能全靠武力解决
打天下和治天下毕竟不一样
朱允熥要江山太平,也不可能再去打一次天下
威望的话,则有点说不清
虽然天下都在传诵太孙殿下之名,看起来,他的威望是如日中天
但正如朱孙在信中所言,这种威望很浅,一旦发生什么重大变动,就很容易骤然改变
不像老皇帝的威望那般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当然,对于一个王朝继任者来说,做到朱允熥这种程度,其实已经完全足够了
可老朱不放心啊
不得不说,朱孙说老朱这是焦虑症的表现,说得还是挺准确的
老朱就是对自己离世后,大明权力是不是还能稳固,非常不放心
自古以来,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在开国皇帝死后,朝廷都会经历一次或者多次的动乱
挺过去了,那个王朝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刘邦建立汉朝,刘邦死后,便有吕氏掌政,群臣诛吕,大汉的朝政动荡了很多年
二晋时期更不用说,王朝更迭频繁,动乱不止
隋二世而亡,唐在李渊建立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实际上就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对太子李建成,乃至皇帝李渊发起的夺权
宋朝则在赵匡胤死后,被其弟弟夺得了皇位……
凡此种种,皆是前例
事实上,还有许多许多在历史上名声不显的短命王朝,大多数都是亡于二世
因为人心要经历三代人,才能稳定
王朝亦是如此
一个新生的王朝,在其创始人死后,总是会无一例外的陷入一段危险期
老朱越是读史,越是不安
原想大开杀诫,却又被朱允熥劝住
眼看着朱允熥的权力越来越稳固,但老朱也发现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心中的不安并没有消失
他始终觉得,会不会还有什么潜在反对者,没有清理干净?
那些勋贵,现在对朱允熥服服帖帖,可自己死了之后呢?
还会是一样的态度呢?
不放心啊!
终究还是不放心
“咱要与那朱孙,好好商量一下,看有什么法子,帮着熥儿将大权彻底稳固”
虽然书信往来了这么久,但老朱并没有向朱孙透露过自己的皇帝身份,这些事,自然就不好商量
再者,如此绝密又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在书信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