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诡谲的大奉京城依旧保持着风平浪静的模样,并没有因为齐誉的到来引发而政坛热论气氛如前,就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当然了,坊间不可察的私议不在此列
就朝野来说,当下正处于高度敏感的时间点,能少言就少言换谁,都不想去当戳破窗户纸的第一根手指头
然而,表象始终是表象,不能代表真正的实际情况
齐誉抵京的消息,其实早就传到了苏琉以及陆博轩等人的耳朵里他们选择默不做声,却不代表没去关注
可出人意料的是,苏皇太后的表现非常冷静,比之朝野的旁观还要过之
别人可以佯装无视,她却不应该呀!这江山可是他们李家的,身为统治者,怎么可以不管不问呢?
多多少少,也得刷一刷存在感吧?
难道说,她是故意如此?
不仅是政客们,就连齐誉都露出了困惑之色
苏琉不同常人,作为一个有着超前认知的先知,绝对能领先当下的时代,她如此不施作为,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殊不知,她却有着自己的难言苦衷
当下面对的压力,实在是有点大
除了齐誉的个人因素外,她还面临着另外三个无解难题
首先是皇帝的久游不归,这对于她的集权运作相当不利,失去了这个附着点,所有的发力都沦为了额外功
其次就是盘踞于北方的戚家军,他们扎根漠
北、虎视一方,虽然目前尚没有造反的迹象,但也已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势头卧榻之侧立着如此势力,焉能不忧?
更令她憋屈的是,戚家军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还要虚与委蛇状地抚慰交好,那感觉,就像给人当孙子似的
而最最令她感到头大的是,当下南洋的版图扩张,其之大,赫然达到了令朝廷鞭长莫及的广袤程度如此辽域,别说是伸手管辖了,能稳定不出乱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苏琉清醒的知道,这片疆土不属于大奉的传统势力范围,民意基础可谓是相当薄弱,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开疆拓土本是好事,可若开得太大,反而变成了累赘和隐患
以上种种压力,直让苏琉大气都不敢喘,做事更是如履薄冰,无时无刻不在居安思危,唯恐捅出篓子
也正是因为过于谨慎,所以她才没主动去招惹齐誉,而对于大家关心的是否启用齐少保的问题,她也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苏琉还是比较矛盾的
她既希望齐誉能控制住政坛局势,把南北的关系梳理得当,与此同时,她又希望陆博轩能制衡于他,避免其成为不可控制的脱缰野马
最好的方法,似乎也只有坐山观虎、火中取栗了
以不变应万变
不过,身为老政客的齐大郎也不是吃素的,他只是略一琢磨,便猜中了苏琉的大致想法甚至,还猜到了她的相关顾虑
而在齐誉的眼里,这些顾虑却变成了他的依仗
直白一点说,苏琉的忌惮就是自己的底气所在,既如此,那不如找个时间和她单独聊聊,只要把她说服,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于是,他便让黄飞悄悄进宫送去了私人的拜帖帖上称,想邀请其出宫一叙,商讨某些大事
齐大郎坚信,面对自己的善意对方没有理由拒绝
也就是说,这事基本上铁板钉钉
为保密起见,齐誉还特地将地点设在了万寿寺内,这个地方平日少有人来,包括朝廷的官员在内
虽然,它只是一座新修的普通寺庙,但是,却有着皇家笼罩的特殊光环这地,除了天子礼佛以及太后贺寿外,基本不接待其他事宜
从性质上说,此寺属于名副其实的皇家别院,自然而然,外人会刻意避开
即使如此,齐誉也特别交代说,让苏琉低调出宫并打上礼佛的名义,即使有人察觉,也不会联想到所谓的密商
事情办得还算顺利,前后不过半个时辰,黄飞就揣着讨来的太后懿旨从皇宫里走了出来
然后,他就径直去了万寿寺,做出事先安排
……
转眼间就到了会晤的这天,天公很是作美,万里碧空,艳阳高悬
苏琉非常低调地前来赴约
“你倒是自在,来京后既不参加朝议,也不去吏部报到,如今,还让哀家屈尊来见,你可真是姿态高呀!”才坐定,皇太后便睨了一眼
佯嗔道
“呵呵,此言差矣!”齐誉啜了口茶,缓缓说:“此次入京,乃是为了给殷俊置办丧事,并非为国公干,既是如此,又何必去惊动吏部呢?至于入宫述职,不妨办完了丧事再去不迟”
并非公干?
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苏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鄙视,又白了他两眼道:“先不讨论这些无谓事了,快说,邀我过来所谓何事?”
齐誉放下茶杯,道:“常言说,知君者为君分忧,不知君者谓君何求今日之邀,乃是想为太后您分忧排难!”
为我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