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已经完全怔住了
他也有伴读,也会与伴读一处温书、用膳
他知道他的伴读是武信侯的长孙,母后跟他说过,武信侯府在太祖朝和太宗朝也曾风光过,那时候的武信侯府堪称战功赫赫,很能担的起一句忠烈
可惜自初代武信侯最优秀的那两个儿子战死沙场之后,由于其他子孙资质皆平平,武信侯府便就此沉寂了几十年
母后说,他的伴读是忠臣之后,让他定然要多加照拂,与之好好相处
大皇子记住了母后的话,这些年,他待自己的这位伴读也确实从未吝啬于施恩
书读的越多、知道的东西也越多之后,大皇子甚至不由自主的效仿那些礼贤下士的圣明天子,给予自己的第一个“近臣”更多的恩德
无人的夜半,他温完书,偶尔也会幻想着日后的自己,能够有相似的佳话流传后世
除此之外,他也在琢磨,既然武信侯府已经沉寂了那么多年,那为何父皇却会忽然钦点武信侯的长孙来做自己的伴读?
大皇子从未认为那是父皇对他的薄待
因为除却这位武信侯之孙外,他还有很多的“同窗”,而在那些人之中,既有武勋之后,也有文臣家的子孙
在明白了“礼法正统”这四个字之后,大皇子便越发确信,父皇这是在给他培养日后的班底,父皇是在给他的日后铺路
父皇待他如此厚恩,大皇子自然更加不敢懈怠,唯恐自己做的不够好,辜负了父皇的苦心,令父皇对他失望
于是他进学更加勤勉而刻苦,也开始更多的琢磨那些关乎于君臣之道的东西
那太晦涩深奥,即便琢磨了许久,大皇子仍旧是想不明白的地方多,琢磨透彻的地方少
但是对于自己的伴读,大皇子倒是琢磨出了一丝心得
他觉得,父皇此举是在对武信侯府施恩
父皇可能是要用他们
琢磨明白了这个,大皇子自然就要追随父皇的脚步,跟在父皇的身后,施恩于自己的伴读
于是他待自己的这位伴读更为亲切而照拂
但是,他从未用“朋友”这两个字概括过自己与伴读之间的关系
尊卑既然有别,便只有施恩与回报,如何能称朋友?
在大皇子心中,与他平等的人只有他的弟弟们
他会将宫外寻不到的珍贵典籍大方赏赐给伴读;但是只有弟弟,才能让他放下手头之事,拿自己宝贵的时间去陪他温习那些他已经烂熟于心的学问
今日待二弟如此,日后待三弟亦是如此
因为不论他们的母亲身份有多么的不一样,他们都是父皇的儿子、是天家的皇子
兄弟之间,只谈长幼,至于尊卑,起码今时今日,“尊卑”二字是并不存在于他们之间的
大皇子只想做好这个大哥,做个让弟弟心服口服的榜样,就像是父皇与皇叔们那样
但是,二弟竟然把伴读当朋友?
诧异之后,大皇子只觉得茫然
如果这个弟弟当真是初入学堂,处处皆不及他,那么他大可以将此视作笑谈,然后耐心教导二弟明白什么叫作尊卑之别
但是二弟却偏偏不是一个可以任由他俯视的稚童
他必须承认,哪怕二弟比他小、比他进入大本堂的时间短,但是二弟却不一定就比他差
二弟甚至明白很多连他都不知道的东西
难道是他错了?
……
下午的弓箭课,大皇子少有的走了神
第一次接触到弓箭的二皇子十分新鲜的摸着自己的弓,然后按照先生讲解的要领,瞄准靶心拉弓
第一箭,毫无意外的脱了靶
崔正言也在二皇子身侧有模有样的拉开弓,托时常被挨祖父罚的六叔拖去侯府靶场陪着晒太阳的福,崔正言这第一箭竟然险险射中了靶子的边
虽然只是一个角,连几环都称不上,但是射箭的崔小公子还有他身边的二皇子殿下却都十分开心
大皇子就看自己的二弟拿那种“你好棒哦,但是我也不差,肯定会追上你”的眼神看了崔正言一眼,然后再次拉满了弓,思考着方才的失误调整姿势和方向,然后“嗖”的射出了第二箭
准头好了一些,但还是没中靶
二皇子毫不气馁,继续调整姿势拉弓,接着便是第三箭、第四箭……
终于上靶了!
还是四环!
二皇子十分激动,跟大哥以及伴读分享自己的喜悦
大皇子怔怔的对二皇子道了一句恭喜
然后二皇子继续练习弓箭
当然,第一次射中的那个四环很可能带有一些运气的成分,所以在这第一个四环之后,二皇子殿下也没有就此化身“神射手”,以每拉一次弓都要进步一点的速度飞快成长
直到这节弓箭课结束,二皇子的最好成绩也只停留在六环
当然,由于他们都还小,所以靶子安放的位置也都不算远,如果再挪远一些,那不只是二皇子,就连大皇子也只有脱靶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