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成皇帝驾崩的时候,大皇子才一岁,还不能记事
那长达四十九日的哭灵,全部都是由奶嬷嬷抱着他完成的
而朝廷的臣工若是亡故,皇帝就算要赐予哀荣,也不会让才几岁的儿子去大臣的灵堂站班子
所以赵家的这场丧事,还是大皇子第一次真切的身处这样满是戚哀之色的地方
准确的说,好像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在真切的为病逝的国丈而哭
抛开那些在大皇子奉旨前来为国丈上香之后,便自发寻至赵府祭拜国丈的大臣不谈,就是赵家的这些子孙,也不是全然的伤心与难过
譬如跪在灵堂最前面、最中央的那个男人,他的悲伤就绝对没有母后那样真切
但他却跟母后一样,都是外祖父亲生的子嗣
悲伤并不算十分真切,最起码是没有皇后那样肝肠寸断的赵家大爷穿着不缝边的粗布麻衣,头戴衰冠,手执苴杖跪在灵堂抹泪
但是除却丧父的悲伤之外,他的眼神之中也不乏其他不应该有的情绪
譬如,庆幸……?
太祖皇爷定有祖训,因外戚身份获得的官爵,是不允许承袭的
所以除却太宗朝那位原本就出身勋爵的孝懿皇后之外,国朝还没有从国丈那儿承袭官爵的国舅
诚然,帝王恩荫后妃家族之时,有时也并非只恩荫后妃之父
譬如哲宗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晏氏,在以无子之名废黜元后冯氏之后,哲宗皇帝便在继立晏氏为皇后时对晏氏族人大加封赏
不仅晏皇后的父亲被赐予一品的官职,就连她的兄弟也全部都得到了三四品的官位
哪怕晏皇后也如冯皇后一样无子,在整个哲宗朝,也无人能够撼动外戚晏氏的荣光
可惜晏皇后短命,死在了哲宗皇帝前面,后面继位的皇帝又对这位已经薨逝多年的嫡母无甚感情,最抬举的自然就是自己的母族
于是哲宗皇帝后期的宠妃之一、康妃羊氏所在的家族水涨船高,凭借新帝母族的身份成为了国朝当时最为风光的外戚
而晏皇后背后的家族却在她父兄陆续亡故之后,就重新归于寻常
到现在,距离哲宗皇帝驾崩不过也才几十年,但是放眼京师,就已经看不到曾经风光鼎盛的晏氏族人的身影了
而当今的皇帝与皇后,论情深远不及哲宗皇爷与他的晏皇后
所以大皇子猜,外祖父故去之后,父皇即便愿意继续加恩母后的兄弟,所封的官爵,也定然不会比的上外祖父的二品都指挥使
这意味着在官职方面,外戚赵氏将会与贵妃娘娘身后的庄氏持平,甚至还要逊色庄氏一筹,
所以,赵家不应该会有人因为外祖父的病逝而庆幸才是
大皇子不由陷入了沉思
灵堂中跪着的赵家人已经在看到他的身影时,便上前与他施礼
虽然在场的大多数都是大皇子的长辈,但是别说是这些舅父舅母或者姨母姨父了,就连棺椁里面躺着的国丈赵大人,若是此刻没死,天家皇子面前,也只有拱手问安的份
至于大皇子的礼,赵家没人能担的起
而面对这些与他血脉相亲的亲戚,大皇子也是来了之后才发现,他对他们并没有任何亲近之感,也很难仅仅因为那一丝血缘方面的牵扯,就对这些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一见如故
而他之所以忙里抽闲,日日来赵府为外祖父进香,只是因为他向母后允诺过,要好好替母后尽孝而已
与其说这份孝心是出自于对外祖父的哀思,倒不如说这是因为对母后的关切,大皇子并不希望母后的族人会被旁人看低
但是对于抬举母后的族人这件事,每日灵前的这一炷香,就已经是大皇子能够想到、也能够做到的全部了
上完这炷香,大皇子就要赶回大本堂去进学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去探望一下据说是从外祖父病逝那日起,就因为过于哀伤,而病的下不了榻的外祖母——
这也是赵家唯一一个能让大皇子觉得有一丝亲切的人
在他还住在坤宁宫的时候,外戚进宫那日若逢大本堂休息,皇后也会请大皇子与赵家进宫的女眷相见
大皇子能够看的出来,这位外祖母待他,恭敬之余也是有关切与疼爱的
她与灵堂里面的那群人不一样
灵堂那群人谄媚的笑容,会让大皇子想到那群奉承他、讨好他,想要从他这儿捞到什么好处的内官
大皇子不喜欢那些内官,史书上写,多少王朝都是亡于奸邪谋害忠良,而那些奸邪之中,人数最多的就是内官与外戚
连梁朝那般辉煌的朝代,最后都是覆灭在了内官与外戚的手中
大皇子不明白,如哲宗皇爷那样英明神武的天子,除却废后之事外,为何还要违背太祖皇爷的祖训,留下抬举内官识字、增设二十四衙门予内官权利这样为后世诟病的污点
而之后的皇帝们,又为何要保留哲宗皇帝所定的这条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