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家伙不止不救安禄山,甚至连被困在徐州的史思明也不管了,直接拔腿开溜,让史思明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局面。
随后,安庆绪逃到胶东登陆,在北海登基称帝,改元“长庆”,消息很快传到金陵。
对于安庆绪登基这件事,李瑛早就预料到了。
这家伙都能亲手把父亲给弑了,在安禄山被俘之后,肯定要急着登基称帝,这完全是自己意料之中的事情。
“安贼,你有个屁威望?”
“安庆绪已经跑到北海登基称帝了,你就别想着有人能听你的话归降朝廷。”
李瑛派人把安禄山带到面前指着鼻子大骂。
对于这个结果,其实安禄山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安庆绪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而且作风强硬,敢跟史思明、崔乾佑等将领对着干,想让他乖乖投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安禄山压根就没指望安庆绪会投降,只是想找个借口多活几天。
而李瑛也从来没认为安庆绪会被一纸劝降,只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让安禄山修书试试,万一安守忠、李归仁、崔乾佑这几个里面有人被安禄山说服了呢?
又不需要投入成本,只是让安禄山多活几天而已!
“这个逆子我行我素,大逆不道惯了,罪臣相信安守忠接到我的书信之后一定会解甲归降,免除一场刀兵……”
为了多活几天,安禄山把目标放在义子安守忠的身上,“请陛下再给罪臣一个机会,让我给安守忠重新修书一封,无论如何都要把他劝降。”
李瑛略作思忖,同意了安禄山的请求,命人给安禄山准备笔墨纸砚,解除枷锁。
手脚获得自由之后,安禄山活动了下手腕,字字斟酌的给安守忠写了一封书信,希望他能够率部投降。
“如果安守忠真的率部投降,陛下不会食言吧?”
在字迹即将晾干之际,安禄山露出犹豫之色。
相比于第一封书信的敷衍,安禄山的这封书信算得上真情流露,字斟句酌,安禄山自认为比第一封写的用心,安守忠这个义子还真有可能被自己劝降。
如果安守忠率部投降了,而李瑛却出尔反尔,那自己岂不是太亏了?
李瑛却不急着给安禄山回答,反问道:“那你觉得朕有没有可能食言?”
安禄山道:“君无戏言,罪臣相信陛下一定不会食言!”
“那你还问朕?”
李瑛露出鄙夷之色,“等到安守忠投降之后,你再来与朕讨价还价不迟!”
安禄山悻悻的道:“陛下能不能册封安守忠一个官职,连同罪臣的书信派人一块送到安守忠手中?”
“有朝廷册封的官职,加上罪臣的这封手书,很有希望让安守忠率部投降。”
安守忠手里掌握着燕军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而且本人也骁勇善战,如果能把这支六七万人的部队成功招降,定然可以让唐军减少大量的伤亡,还能壮大唐军实力。
“毕竟朕的目标不止是平定叛乱,中兴大唐,而是出征藩邦,征服四夷,建立一个空前绝后的强大帝国。”
李瑛在心里暗自嘀咕了一声,“如能得到安守忠及他麾下这支兵马的效力,定然会让我大唐如虎添翼!”
想到这里,李瑛爽快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
“可以,如果安守忠肯率部投降,朕册封他为庐陵郡公,加封正三品的怀化大将军。”
“多谢陛下,那罪臣就放心了……”
安禄山这才放心的将手里的书信交给了吉小庆,“有劳公公给陛下过目。”
李瑛接过书信仔细审阅了一遍,对安守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渊源掌握了个大概。
根据内容来看,这安守忠的年龄大概在二十五六岁左右,祖上是突厥人,自从十五岁就投身军营,因为孔武骁勇受到了安禄山的提携,并认他做了义子。
安禄山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个校尉,那时候安守忠在他身边充当亲兵,后来安禄山造反称帝,安守忠被委任为一方主帅,执掌大权。
在过去十年的时间,这对父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用安禄山的话说就是视若己出,比对待安庆绪还要关心,希望安守忠能够率领手下的将士归降唐庭,给自己这个义父争取一条活路。
看得出来,相比于第一封书信的客套敷衍,安禄山在这封书信中处处流露着真情,恳切的希望这个义子能够救自己一命。
为了成功的劝降安守忠,李瑛命李泌亲手起草诏书,加封安守忠为庐陵郡公,并为他雕刻了怀化大将军的印绶。
严庄上次在扬州成功的劝降了牛廷玠,使得他率领五千叛军放下兵器投降,减少了唐军的伤亡,算是立下了功劳。
这一次,李瑛依旧派遣严庄赶往黄河岸边的河内郡劝降安守忠。
“你上次劝降了牛廷玠,朕这次选择信任你,不再派人监视你。”
李瑛和颜悦色的给严庄做工作,“朕册封你为吏部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