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娥所描述的局势,宋军那是必胜的节奏
那种情况,就算带着一群猪去打,也不可能输,宋军怎么可能还能打败仗?
这根本没道理
“因为根本就没打”
“他大爷,宋军优势如此之大,竟然不打?”寇准气得满脸通红,就差没跳起来了
“对”刘娥忍着怒火点头
“寇参政和殿下,你俩带的先锋部队只有不足三千人
宋军大部队,三十万将士,都在王超手中
宋军先锋部队气势高涨之时,王超压着三十万大军拒绝出战
殿下屡次传圣旨催促王超出战,寇参政您也多次命人叫王超出战,王超死活不出,假装没收到命令
殿下和您见王超那边无回应,没办法,只好命人去和辽军议和,签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大宋给辽国岁币,两国停战”
“岂有此理!!”赵恒和寇准异口同声,俩人都一副恨不得生吃了王超的表情
“后来呢?回来之后处置王超了吗?宋军有没有再次出征,打垮辽国?
辽国的有生力量都被摧毁了,哪怕澶渊之战大宋没能乘胜追击,要是重新整军备战,再次出兵,还是能打垮辽军的吧!”寇准有些着急地问
刘娥摇头
“没有
回来之后殿下将王超调任他处,后来还给王超升了官
殿下还觉得签下澶渊之盟是莫大的功绩,于是泰山封禅了”
“混账!”赵恒和寇准异口同声
此时的赵恒,也不敢相信以后的自己竟然是那样的,所以他也骂自己
历史上,赵恒一直到澶渊之盟之前都很有出息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光义进一步提升文臣的地位……
到了赵恒登基的时候,哪怕他继承了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理政偏向,也经常亲自去阅兵
他并没放弃发展宋军
赵恒还亲自考察和提拔了杨廷朗、荆嗣、魏能、田敏、石普等将领戍守边陲,并给予优待
一直到亲临前线指挥澶渊之战之时,赵恒都算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
这一切,在澶渊之盟后,就变了
“为何!我哪来的脸泰山封禅的?我这么不要脸?”赵恒再次骂自己
“起初您知道王超拒绝出战,也非常生气
签下澶渊之盟,您也很无奈
可回到东京后您发现,东京的百姓,乃至整个大宋的百姓,都在欢呼雀跃,都庆祝澶渊之盟的签订
于是您心态就变了,您就真以为签澶渊之盟做得好
老百姓并不懂那么多,他们只知道,从大唐中叶藩镇割据开始,中原就没安定过
大宋建立后也一直在打仗
老百姓不懂用长远的目光看未来,普通人只能看过去和当下
这么多年以来,女人们看着她们的父辈上战场,无数人战死
她们的丈夫也上战场,她们很多人因此成了寡妇
她们的儿子也要上战场,生死未卜
她们的孙子长大后还是要上战场
男人们看着自己的父辈们上战场,自己也要上战场,自己的儿子将来也要上战场,不知何时马革裹尸
老百姓已经不想再过这种生活了,老百姓厌战了,老百姓只想家人陪在身边,平安顺遂
澶渊之盟签订,宋辽停战,大宋的男人们终于可以不用上战场了,女人们也不用每日为家里的男人提心吊胆
他们终于和家人在一起过平安的日子了
于是民间张灯结彩,老百姓欢呼雀跃,四处都在庆祝
民间许多人都在说,殿下您不不愧是中原王朝百多年来第一个正统登基的皇帝,说有您是大宋之幸
于是您飘了,您觉得自己真的功盖太祖太宗,于是才泰山封禅”
“胡闹!”寇准和赵恒再次异口同声骂
二十几岁,还在血气方刚年纪的赵恒,今天不知第几次骂自己了
“老百姓不知道,难道殿下自己不知道吗?”寇准这个直性子,直接就指责赵恒了
大宋的铁血宰相就是这脾气,寇准、王安石、章惇,都一个样,都不知道怂字怎么写
历史上的寇准连皇帝太后都敢骂,何况此时的赵恒还只是太子,那更敢骂
此时的赵恒也是少年气,见寇准瞪自己,他也瞪寇准
“你不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吗?你都按着我上前线了,我不是也听你的穿上铠甲亲临战场了?我泰山封禅你怎么也没拦着?”
“殿下你这话什么意思,你这意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能大过皇帝?您泰山封禅,还怪我不拦着?”
“你能按着我上战场,为什么不能拦着我泰山封禅!”
“你自己泰山封禅,为何让我背锅!”
……
赵恒和寇准也是气糊涂了,吵了起来
刘娥给他俩每人倒杯水
“润润喉再吵”
赵恒看着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