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哪些成分构成了仁,孔子没有明确直接的答复《论语》一书中,仁字凡六十六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侧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任何人有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但是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后世的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关连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综合来说,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仁的初级阶段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可以到达去私,最终到达无我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唯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而同归
《论语》中这66条有关仁的语录,为孔子的学说安排了形而上的根据,成为儒家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这种学说虽然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已属不言而喻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然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然而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都有其发扬保持仁的本能,则同样可以认为性善出于天赋
孔子去世以后约150年,性善说才首次被明确提出孟子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孟之间的不同论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孔子的目标,在于期望由像他一样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来代替当时诸侯小国中世袭的卿大夫孟子却生活在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里,其时齐楚之间的王国,采取了全民动员的方式互相争战这种情形不再允许哲学家以优闲的情调去研究个人生活的舒畅和美孟子的迫切任务,在于找到一个强者,这个强者应当具有统一全国的条件,并且能接受儒家学说作为这一大业的基础他企图以雄辩的言辞说服他的对象,引导他和他的延臣回到善良的天性之中,有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以避免一场杀人盈野的浩劫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到10世纪以后,也就是唐宋两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移至华中和华南的水田地带随之产生的显著后果,则是内部的复杂性相继增加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改变而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这种多方的改变,使集权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的哲学理论,以维系社会上成千成万的优秀分子,即读书的士人这些士人就是绅士阶层,和以前的门阀士族比较,人数多,流动性大,生活面和知识面也远为广阔以此,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针对这种需要,很多学者不断把孔孟的著述加以新的注释,而把这些注释综合调和以构成一种思想系统的,则是宋代的大儒朱熹他是孔孟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死后被尊为贤人他对儒家经典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他的《四书集注》,是明朝、清朝两代士人规定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他的治学方法被称为“理智化”、“客观”、“归纳法”,有时甚至被认为有“科学”的根据朱熹对过去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熟读深思,进行整理他的结论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盛衰兴亡,以及宇宙中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共通的原则,而且彼此印证其学说的基础,乃是宇宙和人间的各种事物都由“气”构成,通过“理”的不同形式而成为不同的“物”这所谓“物”,包括具体的事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抽象的伦理如孝悌忠信这种把具体和抽象混为一谈的方法,是中国思想家的传统习惯,也合于他们一元论的宇宙观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看到一件事物,这种事物就不是孤立的,不可能与环境隔离他们着重于事物的功能一件事物具有特性,就是因为它和其他事物发生了关系白色的东西有白色的特质,是因为有光线的反射,见于人眼这也就是说,凡“物”皆有动作,光线的反射见于人眼是一种动作,为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