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致思

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致思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致思
    事实也正如朱翊钧所想。
    顾宪成一场讲学所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各回各家而停歇。
    反而是因为各自手中操持着报纸喉舌而愈演愈烈。
    今日一早,顾宪成便对昨日的讲学内容做好了复盘与归纳,刊载于《东林学报》,四处散播——产出之快速,显然是一夜没睡。
    内容上照例还是先论述了一番他的主张,也就是——本体唯性善,功夫唯小心。
    出于循序渐进的考量,篇幅主要还是集中于前者性善论,以及本体到功夫的过度论证上。
    与别派的异见,也集中于本体论上。
    有异见,自然要在文中将其拉出来好生批评一番的,无善无恶论、性恶论一个都没跑掉,而篇幅最多的,便数李贽的循世论了。
    甚至为此还特开一版,穿插了一则小故事。
    且说是顾宪成昨日讲学,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在场之人无不颔首认同。
    而良知循世论的创始人李贽,忧惧于顾宪成的学说威胁,茶饭不思,便潜入偷听。
    不听则已,一听便知道自己被指出了理论缺陷,戳穿了要害。
    于是,李贽便恼羞成怒,登台大放厥词,说什么圣人已死,以我为尊的胡言乱语。
    又偏偏却对他所指出的学术缺陷“混”之一字避而不谈,宛如泼妇骂街,委实难看。
    顾宪成将李贽的一番言行,形容为“动辄用什么天下、万民做幌子的伪君子的真面目”,并且奉劝大家遇到这种说得比唱得好听的学说远一点。
    实际上,顾宪成的报纸刚刚兴起,做工比不上通政司的公器,还缺乏小说、时事版面所带来的趣味性,销量十分一般。
    哪怕刊登报纸,也鲜有人看。
    但毕竟师出名门嘛,顾宪成也不指望靠这个赚钱,直接大手一挥,搞了个“一文促销”的噱头。
    没有一无是处的商品,只有一无是处的价格,顾宪成几乎白给地做法,一早上就卖了三千份出去,额,也就是销售额总计三两银子。
    毛边纸的市价是十张打包卖五十六文,顾宪成这做法肯定是不赚钱的。
    可甭管赚不赚钱,这讨论度瞬间就拉了上来。
    进京赶考的举人以其作为消遣。
    国子监的监生将之当作趣事。
    官宦世家借此揣摩士林风向。
    甚至佛道两家,也默默投来好奇的目光。
    尤其顾宪成的学说,根底深厚,概因其师出名门,其本体论之完备,几乎是集历代之大成。
    上援引孔孟,中吸纳朱王,下则有更迭气象。
    凡见者,无不交口称赞,谓之假以时日,必成大儒。
    一时间给顾宪成打出了好大的声望,无不知京城有了这么一位面如冠玉、师出名门的有学士子。
    而相应的,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李贽,则自然而然成为了众人视线的焦点。
    顾宪成都出招了,这一位泰州学派出身、离经叛道的“名人”,又当如何应付呢?
    人都是先入为主的。
    诚如顾宪成所说,李贽无论是不屑一顾也好,还是没想好措辞也罢,总之他并没有回答顾宪成所指出的理论缺陷,也就是“混”之一字。
    你说道德循世,良知随时而移,那道德良知的准绳岂不是混沌不明?
    准绳都混沌了,又如何致良知呢?
    那么李贽会如何回应顾宪成的质疑呢?是强词夺理?还是别出心裁?亦或者视若无睹?
    看客们纷纷对李贽的反应,抱有极高的期待。
    好在,看客们并没有等上太久。
    顾宪成见报的翌日,新报便千呼万唤始出来。
    “新报!最新一期新报!”
    “泰州学派对战南中王门!”
    “震惊!良知循世论再突破!先看先有!”
    李贽的一篇文章,不出意料地刊登在了这一期的报纸上。
    报纸一出,便被抢购一空。
    在京的士人、儒生、佛道,无不迫不及待观而阅之。
    题目曰《良知循世而有普遍者》,新报上难得刊登了文言,为此还特意用版面做了白话翻译,显然是为了兼顾受众。
    文章并未直接开宗明义,反而下面还创造性地跟了一个小标题,甚至像是强行插入的——人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好事者咂摸半晌略微品出些感觉,才继续往下看去。
    “愚窃见桑林野合,古之正礼,今之失节;子烝其母,蛮之习俗,汉之乱伦;我之不欲,施与彼身,不可也。”
    “何也?”
    “时代、万民良知道德之殊异也。”
    “此天理之异乎?此性体之异乎?此本体之异也!”
    “上文有述,不再赘言再三。”
    “或曰,天理混沌,时代混溟、宇宙混淆、你我混同,岂有良知出?”
    “愚窃谓,孝悌父母,古今共遵;杀人偿命,蛮汉共守;温良恭俭,你我共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