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171章 先天纯粹,一念之微

第171章 先天纯粹,一念之微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如今袁洪愈将主观能动性缝补进理学如此,薛应旂坚守意识的超然,更是如此。
    可惜,这些出于理性的需要而预设的视角,以及假定的原则,并不能说服所有人。
    因此诸多学派之间,才有了诸多纷争。
    若是看到了论辩双方的主张都有根据,会让人犹疑不定。
    若是人们对于这一纷争失望,则会走向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是道学丧失生机,糜烂腐朽的最大因素。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二百年之后,同样会走入相同的境地——虽然一者的行而上学是物理学之后,一者的形而上学是伦理学之后——可惜结果有所不一样的是,此处在异族入关后,道学失去了焕发新生的可能。
    而如今的道学,正是要重新定论,进行自我审视,继而走出这个困境。
    这是朱翊钧现在推波助澜的事。
    或许,他想的也不一定对,但谁让他受国之不祥呢?
    朱翊钧敲了敲椅子上的扶手,发出些微声响。
    “袁公之本体,在于天理。”
    “薛公之本体,在于良知。”
    “王公之本体,泯于虚无。”
    “李公之本体,抽象于世。”
    众人的注意力,本身就留了一部分在皇帝身上。
    此时皇帝一开口,众人立刻止住了争论。
    眼中闪烁惊疑,静静等着皇帝开口。
    “我以为,人之本体为何物?”
    朱翊钧自问自答:“在乎认识!”
    道学形本质上是“伦理学之后”,只不过采取了一种认知哲学的模型而已。
    它即使涉及了一些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为了借此来追求“真理”,以便获得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知识,而只是为了给人的伦理行为寻求某种宇宙论的根据和认知上的辩护。
    在老子那里,在认识论上只限于一种“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直觉观照,只要凭借这种观照,就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直击形而上的本体。
    到朱熹,当其说出“格物致知”,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工夫”时,常令人误解为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知识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通过待人接物而懂得在君臣父子的伦理体系中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而已。
    到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便更是如此了,已然抛弃了认识论,直奔心性感悟。
    而伦理学之后,需要向哲学靠拢,最直接的关系,便在于认识论。
    所以。
    道学需要在认识论上,重新开发。
    继而从伦理学,慢慢走向一门真正的哲学。
    朱翊钧再度重复道:“在乎认识!认识事物的因果,是人最超然的本真。”
    “就如薛公所说,石头发热,是我们认识到是太阳之照射。”
    “也如王公所说,万物皆映照于心,分隔唯我之外。”
    众人静静看着皇帝。
    “人之本体,以认识而自现;格致外物,以认识而通达;纯粹理性,以认识而存在;实践经验,以认识而映照。”
    “区别我与世界的因果,是‘我’的本体所在。”
    “格致万物的因果,是内圣外王最根本的途径。”
    “依托纯粹,将经验化育为‘知’,是因果最直接的体现。”
    “自我与世界,先天与后天,皆以认识而联结。”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万物?”
    “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人性的意识内容,首先并不显现在思想的形式中,而是显现为情感、直观、表象的形式。”
    “这些并非是朱子的‘知’,王子的‘良知’,因为还不够纯粹。”
    “袁公说格物致知,当如何来格?”
    “薛公说先天之能,当如何变现?”
    “王公说我思故我在,又如何映照于‘思’?”
    “李公说遵循于世,当如何将道德抽象而出?”
    “以予愚见。”
    “超越万物之上的纯粹抽象的性质,理当可以成为运用于具体事物之上以获得真理的工具。”
    “譬如良知的普遍形式,便是普通的知性无须指导也能够作出分辨。”
    “无论仁也好,义也罢,任一良知应当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承认的原则。”
    “其判断形式,理当是先天而普遍的。”
    “而认识的形式,也当有最为普遍应用于认识的‘工具’。”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经将人伦道德通过天地万物的变易而来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这是儒门的必修科目。
    至于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与尊卑贵贱男女和贤人之德究竟有什么关系,易经并没有论证,当然也不需要论证。
    这是伦理教化的模型,只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好在如今已经失效了。
    朱翊钧可以强行拽着如今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