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230章 以一持万,树碑立传

第230章 以一持万,树碑立传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看着眼前这名从容的学生,忍不住感慨道:「他人都觉民居苦寒,不愿踏足,也就仲好怡然自得了。」
    这话里的他人,自然是门下其他子第。
    与别人比起来,眼下这位名唤冯从吾的学子,虽说门下求学的时间最短,却是最孚真传的一位。
    冯从吾谦虚一礼,嘴上也没忘了正事:「先生,沈部堂与余巡抚,明日要去一趟孔府,来信请您一同前往。」
    何心隐一:「余部堂要去孔府?」
    曲阜县闹了数日,余有丁这位巡抚都不见踪影,眼见都要尘埃落定了,怎么还来沾惹孔家这个麻烦了?
    冯从吾见状,小心翼翼解释道:「听县衙那边说,前日元辅途径山东,眼见民乱四起,极为不满,在济宁‘动员’了一番才继续北上。」
    何心隐闻言,才得知内情,恍然大悟。
    难怪除了曲阜县外,充州各县的民乱也迅速平息,原来是张居正施过压。
    地方父母官大多是撞钟的和尚,要这些人不顾安危,亲自出面开解乱民,实在过于奢求。
    若是没上官逼迫,只怕要在衙门里「遥控」到事态自然平息。
    何心隐不由感慨:「霸道也非全无用武之地。」
    他早年间与张居正见面论过道,虽不喜其人权势熏心的性子,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能为力。
    沈鲤这个外官没这个威望,地方大员殷士詹、余有丁这些人又不知什么想法,做事总留三分力。
    也唯有张居正这种人出面,立竿见影。
    冯从吾年龄不大,不过二十四,但出身名门的缘故,对朝野中事总有自己的看法:「元辅施压,却是逼得地方官做法颇为粗暴。到底不如先生仁义爱民,春风化雨。」
    兖州府一场乱,曲阜是最平和的。
    其余地方还是杀一批,抓一批,放一批的老套路,实在称不上仁政。
    何心隐摇了摇头,换做以往,他多半也是这等心思。
    但自从前次与皇帝论过一场后,多少有了些许新的视野。
    朝廷没有这么精细施政的能耐,也派不出第二个何心隐,很多时候只能在很坏与不那么坏之间抉择。
    兖州民乱不可能等着他何心隐一县一县春风化雨过去,若是不能快刀斩乱麻,兖州府恐怕还得乱上一阵。
    眼下既然要登门孔府,只能说明事态已然悉数平息,要继续清丈了。
    也不知闹了一遭后,千年世家会不会引颈就戮。
    想到这里,何心隐正色道:「庄子里的隐户就差几家了,待我明日早起将这几户录完,便去县衙报道。」
    冯从吾得了信,便行礼要告退。
    何心隐却没有立刻放冯从吾离开。
    他摆了摆手,出言唤住了后者:「不急,仲好来都来了,替老夫掌掌笔墨罢。」
    说罢,他伸手揉着眼睛拉着冯从吾来到桌案前。
    到了这个年纪,早就没了凿壁借光的本钱,甚至稍微昏暗些,看书写字都吃力不少,与弟子念写,也算为人师者的惯例了。
    冯从吾被拽着来到了桌案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掌笔墨往往是嫡传弟子的亲近活。
    冯从吾师出名门,幼承庭训,拜师何心隐,不过是为了杂百家,充其量算个记名。
    眼下何心隐一副亲近的做派,反而让他不知如何拿捏分寸。
    但话虽如此,冯从吾稍作犹豫后,还是行了一礼,一屁股坐到了案前。
    何心隐给冯从吾收拾桌案,口中絮絮叻叻。
    「仲好啊,乃父是一代关学名流,家学渊源,你自幼习得关学要旨,及年长又求学长安,先拜萧九卿,再师事沈。」
    「入太学以来,问学于顾宪成,求道于许孚远,又兼修了几位宗师的新学。」
    「可谓沾概诸学,博览道理,如今在老夫门下,随着实践了一番世事,可有不同体悟?」
    这是日常考校。
    冯从吾拿起笔,顿在半空中:「回先生的话,并无过多体悟,只对圣人之学感悟愈深而已。」
    何心隐主动压好桌案上的纸张,看着自家学生青涩的面庞,好奇等着下文。
    冯从吾低下头:「觉民行道。」
    何心隐闻言一惬,旋即抚掌大笑。
    「贤哉,仲好也!」
    这是分量极重的称赞,可见何心隐对这名弟子的满意。
    但这番夸赞并没有让冯从吾露出笑意,反而眼睛盯着桌案一言不发。
    片刻后。
    冯从吾看着桌案上的书稿,不着痕迹转移话题道:「这是老师当日的经历?
    老师要学生念写,还是誉写下来?」
    文稿已经写了大半,上面有不少涂改的内容。
    念写自然是写完,誉写便是工整抄录,为拓印雕版做准备。
    何心隐见冯从吾不接话茬,心中叹了口气。
    他已经六十四了,不避讳地说,没几个年头可活了。
    真传弟子里面,胡时中诗文唱和,名响一地,吕光午文韬武略,养望结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