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239章 天于人乐,去时秋社

第239章 天于人乐,去时秋社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是没敢顶撞皇帝:「臣万死。」
    殷正茂与许国一齐下拜:「臣等失仪。」
    朱翊钧摇了摇头。
    他率先将目光落到殷正茂、许国身上:「殷卿,许卿,不要动不动就串联同僚,干涉国法。」
    这话很重,但比起断绝政治生涯的结党而言,还是轻轻放下了。
    两人伏地不起,口称有罪。
    朱翊钧又看向余懋学:「县民程文昌、胡文盛,合县里排、耆老、民人等拥道递呈,
    民情忿怒,鼓噪不服,是余卿唆使的吧?」
    余懋学脸色一变。
    沉默片刻,他还是躬身下拜:「陛下,臣插手之前,五县已然聚者盈万,鸣金约党,
    竖旗结盟,挟求申豁,于时道路禁阻,文移隔绝。」
    「臣去信让彼辈聚于府衙之外,不过是思及堵不如疏。」
    赫然是认下了。
    朱翊钧摇了摇头,从此就能看出,徽州府闹到什么地步了。
    一边串联十余名绯袍大员,向应天巡抚施压;一边聚集上万百姓,扯旗结盟,隔绝道路。
    简直骇人听闻。
    朱翊钧摆了摆手:「都起来吧,这事也不怪你们。」
    双方犹豫片刻,小心翼翼直起身来。
    朱翊钧环顾群臣,叹息道:「子女不合,多是老人无德啊。」
    殿内群臣不由一愣。
    这场起始于嘉靖年间的内斗,谁是皇帝口中的老人?
    中书舍人姚三让手中的笔,更是立刻立刻悬在了半空中,一时不知如何曲笔。
    好在皇帝点到为止,没有直接喊出世宗的名讳。
    朱翊钧目光悲悯,言辞恳切:「朕受天下人称一声君父,多少算是家中老人。」
    「朕碘颜为五县调停一番,三位卿若是觉得公道,便出面替朕劝说一下乡人,如何?」
    张居止闻言,欲言义止。
    这事他远比皇帝想象中知道得多。
    早在隆庆四年,歙县一位名唤帅嘉谟的人,就为此上过一道奏本,说「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陈情款,恳乞均平」。
    这道奏本可不是白上。
    什么叫恳祈均平?一条鞭法的口号就是,均平赋役,苏解民困。
    换言之,歙县早就想搭上他张居正新政的便车了,张居正自然也注意到了此事。
    彼时的张居正确实有所意动,但又自觉时机不成熟,便按在了心中,准备等熬走高拱,自己晋升首辅,独揽新政时,再翻出来为一条鞭法做筏。
    当然,新帝登基之后,从考成,到清丈,再到税改,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计划,以徽州府税争做筏的想法,也就顺势搁置了一一历史上的张居正,便是在万历三年,由中枢向徽州府吹去了一股风,诱发了徽州府民乱。
    只不过,火药桶总是不缺引线的,张居正不去吹风,还有清丈点火,还有许国等人鼓气。
    也是因为如此,张居正对徽州府的税争颇为关注。
    皇帝想要让双方满意,属实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隆庆四年,歙县方面提过两个方案,要么按照《大明会典》的原则,六县按照人丁分摊;要么按照《徽州府志》,六县按照田地分摊,折麦再折银再折丝。
    五县自然不干。
    万历四年,五县主动说,要分担丝绸,但歙县要承担五县青壮的役。
    歙县一口回绝。
    万历七年,又徽州府提了一个方案,说歙县继续缴纳丝税,但在别处给予些许减免。
    五县百姓看了又不干。
    闹了就能减税?那我们也闹!险些六县同心找府衙闹事。
    还是孙不扬出面,才把事情压了下去,说巡抚衙门重新考虑,慎重决定。
    双方对時到现在,恐怕不会像学堂矛盾一样,各打一板子,闹事的学生就能勉强握手言和。
    无论谁企图调停,一旦哪句话苗头不对,立刻就要怨望归于自身。
    皇帝也一样。
    奈何小皇帝话已经落入了文华殿群臣的耳中了,哪怕是首辅,也没资格替皇帝收回承诺。
    片刻犹豫的功夫,殷正茂、许国已然接下了皇帝的金口玉言:「还请陛下裁夺!」
    余懋学紧随其后:「陛下为臣主持公道。」
    虽然火气很大,好在还没到抗拒裁判的地步。
    朱翊钧点了点头:「先说清丈争田之事,这要怪巡抚孙不扬,层层下包,推卸责任,
    以至于徽州府六县无法可依,你们以为然否?」
    推行政策,裁判哪能缺位。
    孙不扬倒好,直接外包给当地士绅自行其是。
    难怪历史上做了吏部尚书,不想考核举荐官吏,整出抽签升官的法子一一朱翊钧还想着,这厮莫非是在朝局不靖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聪明人,没想到是真没责任感!
    孙不扬这厮试完了,结论是不堪大用。
    三人闻言思索片刻,而后齐齐点头。
    「朕已然罢免了孙不扬,便不多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