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此人还是章丘的老师有的人帮人不行,害人倒是贼溜出于谨慎起见,若对方与州学学正正有往来,那么还是可以坏事的
章越轻咳了一声道:“庄先生是我的伯乐,若非你我决计不察这随手编出的三字诗竟有让我赴神童举的资格”
庄学究闻言大喜道:“三郎真是厚道人”
章越转而又道:“但眼下我学问还未扎实,若真赴神童举,怕是才不副实,有失先生识人之名,那如何是好?”
庄学究道:“可以先报上去,此事全交由我来办……”
“不妥,不妥”
“再过些时日?”
“然也”
章越笑道:“还请庄先生放心,无论我是不是伯益先生的弟子,此事都少不了你的好处”
说是好处,到时候要看大小了
打发走庄学究,次日章越收拾好行李即前往乌溪
南峰院那边要等到立春以后才开学,但郭学究却初五即召他回去
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三月即是县学招录
郭林要全力赴此一战,至于章越嘛,郭学究的意思,也让他去试一试,碰碰运气
县学分经生斋与进士斋
经生斋是专门针对九经,五经这样的诸科,至于进士斋则对于进士科
进士科的前程要远高于诸科的,这是众所周知之事
如果有心纵观一遍宋史,认真看列传上大臣的家世,几乎没有出身于平民,基本都是官宦名人之后
宋史列传上的名臣,大多也是进士科出身
故而可想而知,报考进士科的读书人绝对是非富即贵
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读书人而言,唯有诸科才有一二的希望但没有背景也是相对而言,所谓诸科,若一点背景也无的读书人也是上不了的
而郭林与章越二人自然报得都是县学的经义斋
当日章越一到乌溪,郭学究即对二人道:“下面一字一句你们二人都要听好了,记在心底过年时我拜会过县学学正时,他言这一次县学录试,进士斋取五人,经义斋取十人”
章越心道,对于七八万人的浦城县而言,这录取人数不算多也不算少
“朝廷取士,以帖经观其学,杂文观其才,你们只要贴经墨义写得一字不错,任何人都替不了你们,但若错了一字,难保不会有其他人取代之”
章越心道,娘的,那岂不是要全对,谁可以保证?
好比你背下一本书不难,但要背得一字不错,那可是难上十倍不止
而且朝廷诏令贴经墨义是十道通六道就算合格,这还是省试的标准
有心人可以从中仔细品一品……
没有背景的子弟要考个县学,都必须把主动失误降至零方有机会
难怪郭学究的弟子从未有一人考中过县学
看到郭林,章越的神色,郭学究脸上抹过一丝不忍之色,半响方道:“最多错个一二题吧,不过十人之额,县里多少子弟都在看着”
县学学生常被称为茂才或秀才
此称谓来自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比如孝廉,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举一人,二十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
孝廉是郡举,故而人数少,茂才是州举,故而人数多
但察举制败坏已不用多说,那句著名的‘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宋朝的科举制虽弊端多多,但较察举制已是一种进步
但宋朝县学学生就是一州一县之才,故被称作茂才
宋朝对县学学生有优厚之策,各县都有不同政策
以浦城而论,首先县学学生可以免役,宋朝役法有多么可怕不用多说,闽地有不举子之俗,多生下来的男婴,父母宁可弃之不养
章实为何之前提让十三岁的章越早早成亲,因为成亲就可以分家要不然章越到了十六岁成丁以后,那傜役可以让一个好好的富庶之家倾家荡产的
其次浦城县学有三分之一的县学学生每月有米供养,每个学子都有一套襴衫,以及住的地方
最重要是县学学生背后的背景为何985,211吃香,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背景资源,比如同学,老师,将来这些都是加成
郭学究又道:“这一次的题目,衙门虽未张贴,但学正已是悄悄告知我经生斋除了除了孝经,论语二经必考外,再从九经之中自选五经”
“三郎,你易,书,诗已熟,但是三礼,三传未学,你既是背书之才,可用这两月功夫再从中学两经”
章越点点头,自己九经之中三礼,三传都还没读,要赴考必须六中选二
郭学究道:“只有两个月功夫,兼通二经就太难了字数最多礼记,左传先不学,三郎可先学仪礼,周礼,公羊,谷梁”
章越知道礼记,左传都是十万二十万字的体量,那是大经,加上注释就更多了而仪礼,公羊等都只有四五万字,这两个月内突击一下,是可以拿下的
最后章越心想若自己进了族学南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