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书房里,林神都早已离去,只剩下两位老友对坐茶已凉透,浮叶沉底,映着李云涛疲惫的面容
“云涛兄“黄道周倾身向前,袖口磨出的毛边扫过案几:“你当真不考虑再次出仕?以你之才,蛰伏乡野实在可惜如今朝中虽乱,但正需清流之士力挽狂澜“
黄道周说着,他手指蘸着茶水在案上画出一条线,“我从南京到北京,多少有些门生故旧,总能为你谋个……“
“道周,“李云涛突然打断,声音像钝刀刮过竹简,“还记得天启七年,我在长安任户部主事时的事吗?“
黄道周的手悬在半空,他缓缓摇头:“你只说过调任漳州,从未细说缘由“
李云涛的指尖无意识地在茶杯沿口划着圈,釉面发出细微的嘶鸣“那年查陕西粮仓,发现账面上十万石粮食,实存不足三万“
他突然笑了,那笑容让黄道周想起刑场上的死囚:“你猜那些粮食去哪了?“
不待回答,李云涛猛地拍案,茶盏跳起来又落下:“全被巡抚倒卖给蒙古人换了貂皮明珠!更妙的是,账册上盖着司礼监的印……就因为魏忠贤的干儿子要过寿!“
黄道周面色骤变窗外的月光忽然被云层遮蔽,书房陷入更深的昏暗
“我连夜写奏章,第二天还没出衙门就被拿下“李云涛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他们在我住处搜出与东林党的往来书信,说我勾结乱党,意图不轨“
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映得李云涛眼角的皱纹如刀刻般深刻“是恩师王大人以全家性命作保,才将我贬到漳州“
他抬头直视黄道周,“你知道他在狱中对我说什么?云涛,清官要活得久,得先学会装瞎“
窗外传来打更声,铜锣在静夜中格外刺耳黄道周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在抖,茶水溅在袖口,晕开一片深色痕迹
“后来在漳州,“李云涛继续道,“我发现县令赵明德勾结山匪,刚想查证,就被安了个怠政的罪名“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这里,还留着当时衙役棍棒打的疤“
黄道周猛地站起,带翻了茶盏:“岂有此理!你为何不在信中告知我?当年若知你处境……“
“你待如何?“李云涛抬头看他,眼中尽是疲惫,“参赵明德一本?然后呢?他背后是福建布政使,布政使背后是当朝阁老,阁老背后……“
他无奈的摇摇头:“这大明的官场,就像一株老榕树,表面枝繁叶茂,底下盘根错节,每一根气根都扎在百姓血肉里“
“最可笑的是,要想做大官,就得学会分一杯羹清官?要么被排挤到天涯海角,要么……“
说话间李云涛指了指自己:“像我一样,辞官归田“
一阵穿堂风掠过,烛火剧烈摇晃黄道周颓然坐回椅中,窗外树木投下的阴影遮住了他瞬间苍老的面容
黄道周突然站起身来抓住李云涛的手腕,眼中带着几分希冀:“可现在不同!圣主降临,正是拨乱反正之时!你我联手……“
“你还不明白吗?你看看这大明啊!这大明,烂的不仅仅是官场,而是连根连底子全部都烂完了!“
李云涛指向窗外,声音低沉如闷雷:“那些姓朱的宗室二十万,个个不是生产个个都吸民膏血山西的庆王,一人占田百万亩,佃农饿死田埂边;福王府的歌舞彻夜不休,门外却有百姓易子而食!
而他们还在后花园斗蛐蛐!这样的大明……呵呵……哈哈哈……“
李云涛说着说着就突然笑出声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份凄凉和讥讽
黄道周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脑海中却闪过去年途经河南时看到的景象赤地千里,白骨曝野,而洛阳城中福王府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睛发痛
“我不会再踏入官场半步“
李云涛整了整衣冠,语气平静下来,“但在漳州,在圣主麾下,我能真正为百姓做些事今日你也看到了,圣主一道符咒,胜过朝廷十年赈灾“
他走到门前,月光为他镀上一层银边:“道周,你是个好官,但大明已经不是几个好官能救的了“
“云涛!“黄道周踉跄追至院中,月光下他的面容竟比平时更加苍老几分:“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神州陆沉?“
李云涛没有回头:“圣主说得对,我们该想的不是如何救一个腐朽的王朝,而是如何在乱世中保护一方百姓“
门轴“吱呀“一声,李云涛的身影融入月色中黄道周站在原地愣神许久,直到烛火燃尽,一缕青烟袅袅上升,在月光中渐渐消散
漳州城的街道上,李云涛踽踽独行
夜露打湿了他的布鞋,青石板缝中的蟋蟀鸣叫时断时续转过一个街角,他忽然停住脚步
一轮满月悬在飞檐之上,清辉如瀑月光下,破败的民房与华丽的酒楼形成鲜明对比
一边是歪斜的茅草屋顶,一边是琉璃瓦反射着冷光
李云涛仰头望月,恍惚间看见二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那年他金榜题名,骑马游街,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涤荡乾坤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