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又想了想,从另一个方面切入说:“无论如何,当时正在与周总宪正面对峙的人,是不是你?”
白榆郑重其事的纠正说,“大司寇此言不妥,当时并不存在对峙。
我这边只有二十来人,而周总宪调动了二百禁卒,人数几乎是我的十倍。
《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所以当时现场情况是,周总宪包围了我!
二百对二十,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对峙,就是实打实的包围和被包围!
这个细节很关键,决不能错!我是被包围,不是对峙!”
有理有据,甚至还不惜引经据典,进行了详细论证。
包围和对峙这两个词之间,一听就知道性质截然不同。
审到这里,在旁边陪着的成国公朱希忠和太监冯保一起忍俊不禁的笑了出来。
按照拼凑出的细节,今天现场情况似乎是这样:
首先,周总宪亲自带人在都察院门房包围了白榆。
其次,整个都察院集体失声,认为周总宪不公道,所以没人站出来帮周总宪说话。
然后,周总宪虽然人多势众,但却一直怂的不敢动手,情绪不断内耗。
最后,因为没人帮腔,不敢进也不想退的周总宪反而被气死了。
这都不像是现实里的案件,更像是搞笑话本里的段子!
在负责调查的三人中,郑尚书的立场天然偏向于同为官僚士大夫的周总宪。
但对于成国公和冯太监来说,当然不介意看文官的乐子。
但郑尚书就陷入了沉默,这细节怎么越抠越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