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不愿让父皇知道母后家中的不堪之事,于是只对父皇汇报国丈丧仪的进展情况
有礼部和工部的臣工协助操办国丈的身后之事,不论是丧仪还是墓地的选址与修建,自然都是进展的稳妥顺遂
大皇子汇报完,皇帝嘱咐他,让他在祭奠哀思国丈之余,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子
大皇子于是拱手向皇帝行礼,谢过父皇关心
然后他不免就要琢磨,父皇是不是因为他去赵家去的太勤而不满了?
皇子连日去为逝去的外祖父进香,似乎是有些过于隆重了
如果父皇本无意抬举母后的家族,只是碍于与母后的夫妻情分,这才有了让他去赵府祭奠的吩咐,那他这样接连的进香,的确就不符合父皇的本意
若是放在围猎大会之前,大皇子或许马上就要表态,说自己对外祖父的孝心已经尽到,日后定然会将心思放回到进学上
可是现在,大皇子觉得,这可能是他唯一能为母后的族人所做的一点事情,也是他唯一能给予外祖父的哀荣了
纵然他根本就没见过这位外祖父,但他到底是母后的父亲
他答应过母后,要替母后尽孝的
皇帝就看见大皇子踟蹰着攥紧了手
“有为难之事?”他问
大皇子低下头去,缓缓的摇了摇头,“多谢父皇关切,儿子并无为难”
皇帝点点头,“那就好,回去吧,你现在还小,勤勉固然不错,但若是为此伤了身子反倒不值,你母后不在身边,你要照顾好自己,别忘了问你母后安”
大皇子不知道父皇这是因他不肯主动提出不再去赵府祭奠外祖父而不快,所以拿这样的话来警告他;还是真的关心他的身体,所以才让他无需这般勤勉
但是父皇的话他不能不接,也不能让父皇久等
所以大皇子再次谢父皇关切,称自己回去之后就会去信上林苑,问母后安好
然后他拱手向皇帝一拜,退出了乾清宫
大皇子走后,皇帝问冯成:“赵家出事了?”
虽然还没有正式调任,但冯成现在已经是办东厂的差事多、办司礼监的事情少了
御前的人大多都在猜,东厂现任的提督太监已经老迈,或许不日就会被派往南京司礼监这个清闲衙门养老,而冯成冯公公,很有可能会接任这个“宝座”,成为新任东厂提督太监
所以冯公公现在的热度算是直逼张公公,已经为此吃了张公公不少的眼刀,也受了张公公的徒子徒孙们使的无数绊子
但直至今日,不论是眼刀还是绊子,都没能折断冯公公进步的阶梯
冯公公仍旧为东厂的差事忙的脚不沾地,现在司礼监已经显少能看到他的身影了
皇上问话,冯公公马上就把国丈丧仪的进展极尽客观的描述给皇上听
总之,国丈的丧仪进展的还是比较风光顺遂的,起码礼部和工部全都没出岔子,国丈的陵墓处于正常修盖之中,保准不会耽误吉日下葬
至于赵家的亲眷,那更是无人敢怠慢逝去的国丈
甭管出没出五服,只要是还记的与这家有亲的,就全部都赶到京师来祭奠不幸病逝的国丈赵大人了
不只是赵家的亲眷,就连襄阳府赵家旧宅方圆百十里的乡绅富户,不论跟赵家有没有交情,也不论有没有与国丈赵大人会过面、吃过茶,现在也全部都拖家带口的赶来京师,以“故旧”的身份前去赵府祭拜赵大人
再加上那些打探到他们要动身前往祭奠国丈大人,就托关系找交情表示“稍我一个”的人,赵府现在完全就是门庭若市,哪怕他们在京师置的宅子再大、再体面,也收拾不出那么多的客房安置这些前来吊唁的“亲朋故旧”
托赵家这些“亲朋故旧”的福,最近这几日,京师的客栈也全部都是日进斗金
如果只论人数而不论“质量”,那国丈大人的丧事简直就是能跟国公相比,封的偏远点的藩王若是薨了,都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前去吊唁
但是国丈大人的丧仪也不是就办的完美无缺、半点瑕疵都没有——
国丈大人的夫人因为哀伤过度也病倒了,从国丈去世的那日起就没再露过面,据说到现在都下不来床,跟皇后娘娘的病症很是相似
皇帝知道了之后,就让宫人给大皇子送去不少珍贵药材,传话说让大皇子明日去赵府的时候一块带去,也算是大皇子对外祖母的一份孝心
交代完这桩差事,皇帝去看二皇子写大字
生于元徽元年的二皇子殿下是真的从没经历过任何“死别”
“人没了”这件事,对他而言只能浅显的理解为再也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任何实质性打击的二皇子而言,亲人“再也见不到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难过的事情
所以这几日,二皇子一直在注意着大皇子的情绪,就怕大皇子也像皇后娘娘那样,一下子就病倒了
连母妃都留在上林苑照看皇后娘娘了
二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