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必须死”赵恒咬牙切齿
他和寇准都是听到这里都有些听不下去了,真需要缓一缓
刘娥就不具体举例子了,真把士大夫拖大宋后腿的那些例子一一说出来,她都气够呛
“不能只是杀了他们就够的
杀了名单上这些人,只是治标不治本
应该根治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能踩在皇帝头上做决定,能主张把打下来的地还回去,能决定在攻入他国都城的时候让宋军撤军,就是因为他们地位太高了
他们的地位已经高到能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地步了
他们的地位,就是殿下您给的
历史上殿下您放权给士大夫后,皇权日渐衰微,从您曾孙赵顼那一代开始,就在努力回收皇权
可是都做不到
因为士大夫的根在朝堂上已经扎得非常深了
以至于后世的人一提到大宋的皇帝,都会说全是废物
对这点,您曾孙赵顼和您曾孙的儿子赵煦真的冤枉
这对父子真不是废物
赵顼一直很努力在变法强国
我说的那个司马光是他提拔的,可是他也没有办法
士大夫团体庞大,尤其是守旧派士大夫,朝堂基本都是他们把控,守旧派没有司马光,也会有别人
在受制于守旧派士大夫,必须给守旧派士大夫在朝堂上的位置的时候,爱民如子,从不贪污腐败的司马光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刘娥不得不和赵恒和寇准说神宗一朝的朝堂
宋神宗赵顼在位的时候,大宋已经弊端重重了,必须变法才能强国
赵顼登基之初就开始着力回收皇权,着力强国,他很努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努力富国强兵
结果王安石变法一路困难重重,阻碍重重,反对声响如雷声
哪怕大宋靠着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对外战事节节胜利,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可反对声依旧甚嚣尘上,变法却推行得非常困难
反对的群体,人数最多的,不是朝廷官员,不是豪族富户,而是普通老百姓
王安石变法理想是好的,可惜王安石太理想化了,大宋没有足够清明的官僚系统去推行这个本该利国利民的变法
很多贪官通过变法为自己谋利,变法的结果是利国了,却没有利民,普通老百姓却被贪官通过变法条例层层盘剥
许多原本让利于民的举措,成了贪官吸老百姓血的工具
刘娥看完史书后,第一反应就是觉得王安石需要和张居正先学一下
张居正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整顿吏治,第二步才开始实施改革
所以张居正才能让本已弊端重重的大明最后亮起了一片闪耀的光
王安石和赵顼偏偏漏了整顿吏治这一步
如果他们没有漏这一步,就是另一个结果了,这是不少历史学者的共识
可是真的是王安石和赵顼想不到这一步?
就算他们想到了,以朝中士大夫的盘根错节,做得到整顿吏治吗?
士大夫都可以和天子共治天下了,如何去整顿他们
“大宋整顿吏治那么难,就是殿下您这一朝埋下的祸根”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嘛”寇准有些气哼哼地说
他都觉得离谱
他知道自己将来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事实上的宰相,他自然希望自己的权势可以再大一些
可听刘娥说大宋将来的皇帝那么深程度地受制于士大夫,就连已经做到了利国的变法,士大夫团体主张取消,皇帝也不得不取消,就觉得离谱
赵恒脸红不敢说话,祸根就是他埋下的
“殿下您也不用那么自责,历史上那个昏君和您还是不一样的
您也亲自提拔了不少武将,您只是没坚持
简言之大宋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之前五代十国,武将作大,导致战乱不止,政权更迭频繁,民不聊生
到了大宋,就打压武将,极力提升士大夫的地位,以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只需要做好平衡,不能让任何一方做大就好
从殿下您这一代开始,一切还有机会
历史上您提拔起来的那些武将,不少也都是很有作为的,只是后来被您自己打压了罢了
这一次,您不打压他们便好
武将做大要不得,文臣做大也要不得”
赵恒重重点头
刘娥点开了第二篇笔记
《如何将赵恒培养成一个暴君和明君》
这篇笔记不是刘娥一个人写的,是在嬴稷和刘据的帮助下一起写的
刘娥虽然一直在跟赵恒给她找的老师学习,却也还没有达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她也不敢一个人给赵恒提建议
“殿下,历史上的您,后来确实是成为了一个昏君”刘娥依旧不给赵恒面子,再次提这件事
她说的也是事实,必须反复提,才可以更大力度制止赵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