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在一处火堆旁。
许老三的婆娘李氏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最后一点黍米,又加入些野菜,煮成一锅稀粥。
香气飘散开来,引得几个孩子直咽口水。
“许叔,北境真的像官差说的那样好吗?“赵小川蹲在火堆旁,眼睛被火光映得亮晶晶的。
“那当然。朝廷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每户分田五十亩,免赋税三年,还提供耕牛和种子。”许老三正在削一根木棍做拐杖,闻言笑了笑,他放下手中的活计,眼中闪着光。
“我打听过了,北境那地方这些年打仗人少,地都荒着,一把大火下去肥得很!”
“五十亩啊”赵大山的妻子王秀兰轻声重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快要空空的米袋。
“咱们在老家,租种张老爷家十亩地,年成好时交完租子都不够吃……”
赵大山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噼啪炸开。
“等分了地,咱们想种什么种什么。我打算一半种黍黍,一半种些豆子。“他转向许老三。
“许大哥,你木匠手艺好,到了那边准能派上大用场。”
“他呀,昨晚做梦都在念叨要开个木匠铺子,说北境新建房屋多,肯定需要门窗家具。”许老三的妻子李氏正给双胞胎儿子盛粥,闻言抬头道。
他们两家几乎算是抛弃了所有家当,背井离乡,若是没有朝廷的保障他们可真活不下去了。
“那可不!“许老三来了精神,从行囊里掏出一把锛子比划着。
“我连工具都带全了。到了那边,先给咱自家打张结实的大床,再给孩子们做套桌椅……”
“听说北境的木材好,松木、桦木多的是!”他眼睛眯成一条缝。
火堆四周,全都是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百姓。
“老夫年轻时去过北境,那儿的黑土啊,攥一把能流出油来!种下去的庄稼,蹭蹭地往上长。”
“可惜这些年都让糟蹋了”
周围的移民都凑过来听。
周老爷子是队伍里少数见过北境的人,他的话格外让人信服。
“老爷子,北境的冬天是不是特别冷?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往北边跑?”一个年轻媳妇担忧地问,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婴儿。
周老爷子点点头:“是比中原冷些。但朝廷既然让咱们去,肯定有安排。”
他指着许老三道“像这位木匠师傅的手艺,到了那边可是宝贝!”
许老三被说得不好意思,低头继续削他的手杖,但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王秀兰轻轻碰了碰丈夫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