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242章 妄下雌黄,南北大防

第242章 妄下雌黄,南北大防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踏星深海余烬灵境行者
望,似乎想从他人的目光中寻求镇定真是好激烈的进谏!
    作茧自缚,多少年没在早朝上听到这种措辞了,也亏得汪宗伊敢说出口。
    然而,正是如此激烈的措辞,却让廷臣诸臣陷入两难。
    按理来说这时候就应该,立刻出列驳斥汪宗伊,为自己挣得一分前途。
    但偏偏又觉得,汪尚书这番肺腑谏言,当真半点不错!
    什么报社挑拨,报纸流毒,不都是皇帝优容出来的结果?
    当初文华殿一干廷臣,几乎没有一人愿意放开报禁。
    那可是前宋的覆辙!
    前宋从天圣九年,悬赏「别录单状」,到大观四年,「告捕小报,赏银千贯」,乃至淳熙十五年,甚至重罪到流放的地步一一「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日小报”
    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
    就小报有以来,没有见过主动放开报禁的皇帝!
    当初皇帝授意通政司办报时,朝臣还睁一只闭一只眼。
    等到新闻版署成立,意图开放报禁以后,群臣对此的进谏就没停过,
    礼部上奏说「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都察院搬出前宋大观四年九月,小报捏造宋徽宗罪己诏的故事;户部主事则拿钱财说事,言报纸「获不货之利」;各地巡抚更是直言不讳,说此举不利约束百姓。
    报纸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几乎是当时朝臣的共识。
    是皇帝一意孤行,才推行了下去!
    若非如此,又岂会有今日之事?
    甚至于连逐渐消弹的南北之争,如今也沉渣泛起,一句作茧自缚,当真没说错!
    朱翊钧将群臣的神情都映入眼中。
    果然,谁都逃不过欺软怕硬的本能。
    南北之争这种硬茬,不去看它,就是没有,偏偏报纸这种东西,就是把矛盾摆在了明面上,使人无法视若无睹。
    这样的东西,哪能不招人恨?
    朱翊钧朝汪宗伊摆了摆手:「朕还是有些度量的,不要弄得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起身说话罢。」
    汪宗伊闻言,不仅没有起身,反而再度下拜请罪。
    朱翊钧懒得再喊,只摇了摇头,轻声道:「朕说两点。」
    群臣精神一振。
    果然,又到了皇帝展示他那足以拒谏的才智的时候了。
    殿内廷臣无不敛容静肃,恭谨等着皇帝德音。
    朱翊钧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其一,报纸这事,是朕考虑不周,给了贼人可乘之机。」
    群臣一证,难以置信地看向皇帝。
    朱翊钧没有理会,只继续说道:「朕当初也说过了,开放报禁,是为百花齐放,繁荣经典;也为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连带着推出字典、传播文字。」
    「这是教化天下的大功德,朕不以为错。」
    繁荣文艺和对知识分子改造,这是儒学现代化必行的道路,朱翊钧从来不觉得开放报禁是做错了。
    「当然,事物新兴总是坎坷,朕也没料到,放开报禁之后,彼辈竟然立刻翻脸!」
    「不仅肆毁时政,摇动众情,甚至连朝廷都不肯认了,逼得朕不得不换了路数,要引蛇出洞。」
    「这自然是朕的疏忽,汪卿的犯颜直谏,朕是认的。」
    朱翊钧警了一眼看不出表情的汪宗伊,目光又落回文华殿上。
    他思索片刻,紧接着认真说道:「朕的路没走错,只是需要步子走慢一点,朕如今将这些报纸拿到文华殿上来,论的不就是如何调整?」
    群臣不由默然。
    「其二,诸卿当真以为,如今的南北之争不过是报纸催发,只要不主动提及,便会自行消弹?」
    跨越历史长河来看,这真是天真到不能更天真的想法。
    英宗自瓦刺学成归来,都知道在挑选庶吉士时,不用南人一一「今科进士中,可选人物端重、语音正当者二十余人为庶吉士,止选北方人,不用南人。’
    ,
    哪怕宽容如孝宗,当年也受下了内阁大学士焦芳,进献的那副《南人不可为相图》,
    如今就陪祀在孝宗陵寝之中。
    焦芳在孝宗实录里抹黑南人,后人想重修,世宗更是轻轻婉拒「焦芳任情,天下自有公论,不必修」。
    即便是如今,朱翊钧亲手建立的求是学院这种新灶,南直隶出身的程大位,已经开始呼朋引伴,四处推崇廷推票选,由老学者举荐新的学者了。
    若是不闻不问,只怕不出百年,就得一堆父子、兄弟、翁婿学者。
    运气差点,再让南直隶、浙江琢磨出近亲繁殖的路数,占去两院学者总数的一半,新学院也就基本废了。
    自动消弹?到底谁坐上了龙椅敢轻视了南北之防?
    想到这里,朱翊钧不禁摇了摇头,旋即肃容正色道:「诸卿,逛朕可以,不要把自己也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光阴之外 踏星 深海余烬 灵境行者 万古神帝 混沌剑神